知名评论员杨毅在社交媒体上尖锐指出:“降薪令下,顶薪球员税后收入只剩200多万,还不如网红直播带货。 ”
更现实的危机是,年轻球员开始寻找“灰色补偿”。
2024年休赛期,某北方球队被曝与三名新秀签订“阴阳合同”:公开备案年薪60万,私下通过球员亲属持股的公司发放额外补贴。
这种违规操作,正随着薪资缩水变得愈发普遍。
青训体系也在崩塌。
辽宁青年队教练李明透露:“五年前我们梯队有50多人,现在只剩18个孩子坚持训练。 ”
家长们的算盘很现实:培养一个职业球员至少投入200万元,而CBA底薪已降到15万/年——这还不如让孩子去考个体育老师编制。
??国企VS民企:资本游戏的两种剧本??
上海久事集团用行动证明,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。
2025赛季第二阶段,他们为归化球员朱正支付了800万美元入籍费用,相当于整支江苏队的年度预算。
外援洛夫顿的加盟,直接让上海队从季后赛边缘冲进四强。
而曾经的八冠王广东宏远,却陷入“卖血求生”的困境。
赵睿、周琦的连续离队,让球队不得不从大学联赛挖掘新人。
总经理朱芳雨私下抱怨:“现在签个CUBA MVP,都得和网红经纪公司抢人——他们开出的直播合同比我们高两倍。 ”
??外援政策:开放背后的暗流??
CBA本赛季将外援上场时间放宽到4节7人次,本意是提升比赛观赏性。
但规则漏洞很快被利用:民企球队高频更换廉价外援,新疆队甚至试用了7名月薪不足2万美元的“临时工”。
这些球员往往在20场非保障合同到期前被裁掉,俱乐部以此控制成本。
反观山西队的操作堪称“职业”。
他们从澳大利亚NBL联赛挖来的大前锋法耶,首秀就砍下38分15篮板。
球队老板王兴江笑着说:“我们签外援就像炒股,该止损时绝不犹豫。 ”
??当降薪撞上商业逻辑??
赞助商用脚投票反映了市场真实态度。
2025年全明星赛,李宁公司把主要广告位换成了电竞选手海报——这是CBA全明星赞助商首次被非体育品牌夺走黄金席位。
转播数据更残酷:广东VS辽宁的焦点战收视率,比同期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低了17%。
球员们开始自救。
郭艾伦的抖音账号每周发布三条篮球教学视频,每条广告报价30万元;
张镇麟把训练日常剪成vlog,植入运动饮料广告——这些收入,都超过了他的球队工资。
资深教练杜锋在采访中叹气:
“现在和年轻人谈梦想? 他们反手就会给你算房贷月供。 ”
在沈阳某体育局工作的前CBA球员李晓旭证实:
“去年有6个U21球员找我咨询考编政策,这在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。 ”
这场降薪风暴没有赢家。
当徐杰们在场边刷着直播打赏数据,当朱正们享受着归化球员的特殊津贴,中国篮球正站在职业化与行政干预的十字路口。
而观众席上逐渐空置的座位,或许就是最真实的投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